top of page
120064802_2667720376773478_5213765576943

2020年9月16日

 1945:香港重光【四國志 】

在東方,鳳凰是興國祥瑞兼備五德的象徵。
在西方,鳳凰是浴火重生的不死鳥。
縱然東西方的鳳凰不盡相同,但這隻東方鳳凰的確在1945年浴火重生,冠絕東方。

 


而這隻鳳凰所承載的人,他們在「浴火」與重光的遭遇都各有不同,在「1945:香港重光」最終章,讓Live-Thing. History與你回顧數個經歷:

 


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香港守軍力戰而降,但不少華人守軍因應上級銷毀軍服的指令而逃過進入戰俘營之禍。雖然為日據艱苦生活所困,但仍有士兵默默地為抵抗日軍而出力,當中更有不少從往返中國及香港過程中遇上非比尋常的經歷,最終於重光後回港繼續生活,就如在今年八月離開我們的華藉老兵蔡彼得先生或英軍服務團BAAG。

 


「三年零八個月」的生活固然絕不好過,以米糧的倉存量為例,由1941年12月100,000噸跌至日本投降時4,400噸,糧食不足衍生的「歸鄉」政策,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才告終止。而英國於戰時安排「香港計劃組」籌備重返香港計劃、制定糧食統管制官規劃糧食及物資補給、與重發港幣等,讓香港很快從戰爭破壞及日據失效統治中恢復過來。而且,亦有人在日據時期堅守職責,更以文字專業表達香港人對重光的希望,如《華僑日報》社長岑維休先生。


至於各戰俘營的戰俘,雖然他們大多並非以華人為主,但他們均盡自身軍人職責,為防衛香港而獻出血汗,以及當中為數不少士兵失去了生命中原本最為期待而美好的雙十及三十年華;更有戰俘在營中去世。倖存生還的,亦終於1945年8月獲得勝利與自由,回到愛人身邊。他們的遭遇與付出,讓他們與香港早已密不可分。

 


苦撐待變,香港重光。75年前後,香港均經歷不同苦難與磨練。繼往開來,香港一直貫徹的精神就有如1945年8月30日抵港艦隊中兩艘軍艦的名稱:面對困難時反應「迅捷」、堅毅「不屈」。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1. 封面圖片自Imperial War Museum
2. 陳瑞璋《東江縱隊:抗戰前後的香港游擊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
3. 外山操,森松俊夫。《帝國陸軍編制總覽》。東京:芙蓉書房出版,1987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