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usty Sir @ LTH系列 (一) (1).png

2019年5月14日                                                                            Rusty Sir @ LTH系列

60322779_2272680802944106_84043688592340
圖(一) 
60339791_2272680806277439_12018423546343
圖(二) 

們之前說明了維克斯機槍具特色的瞄準及水冷系統。而維克斯機槍與香港有何微妙關系?正是今天你我或者會在香港擦身而過而不知的各個機槍堡。
一座又一座建於九龍山脊之上或在港島岸邊的機槍堡,曾經肩負起保衛香港的重任。在1941年,全香港一共建有181座大大小小的機槍堡,當中90座(另有一說為93座)構成了橫跨九龍山脊的醉酒灣防線、72座圍繞港島沿岸構成反登陸的第一道防線、另有19座在港島內陸各地構成防區以防敵軍登陸後作進一步滲透。
英國皇家工兵在兩次大戰期間印製的手冊上,雖然繪有機槍堡的草圖,但實際上卻似乎沒有一套固定的設計圖則(圖一、二)。就英軍而言,最早關於建造機槍堡的紀錄可追溯至1915年8月,由西線北段的前線英軍自行建造,目的是加固機槍火力點、抵抗德軍的砲擊與進攻(圖三、四)。

60302114_2272680839610769_39926245893215
圖(三) 
60293487_2272680846277435_37653814989375

當時英軍對這些新穎的建築物尚未有固定名稱,官方文件大多稱之為「混凝土機槍台(Concrete Machine Gun Emplacement)」,直至1917年才出現今日廣泛使用的「機槍堡(Pillbox)」一詞(官方文件則沿用舊稱至兩次大戰期間)。從「Pillbox」的字面看來,機槍堡的英文名似乎因為與「藥盒」相似而得名,不過當時不少英軍亦因為槍眼與投信口相似而把機槍堡稱為「郵筒(Pillar box)」。至於後來機槍堡的俗稱何以統一稱為「Pillbox」,說不定與泰晤士報在1917年8月首篇描述德軍機槍堡的報導使用「Pillbox」一詞有關。那時英軍建造的機槍堡,一般都是由約3呎的鋼筋混凝土建成,可承受6吋以下火砲的直接轟擊。每個機槍堡一般配備2-4挺維克斯機槍,並可容納6-9名守軍。就香港的機槍堡所見,設計大致與此類同。不過,因應本地氣候環境等因素,英軍在香港建造機槍堡時作出各種調整。以最早建造、位於醉酒灣防線左段的機槍堡為例,平面設計大多呈半圓形,明顯與中後期建造的中段及右段、以及港島各個呈長方形的機槍堡迥異。在醉酒灣防線的建造過程中,英軍亦因應各防區的佈局對機槍堡的設計加以調整,例如把城門水塘以南的5座機槍堡以地道連接,形成今日為人熟悉的「城門碉堡」;同時亦在若干機槍堡後方加設隧道連接地面陣地。另一方面,可能由於香港地形複雜,導致視野受限,香港的機槍堡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設計,幾乎所有在港島的機槍堡頂部都建有一座呈圓柱型的瞭望塔,這種瞭望塔並未見於一戰的機槍堡、亦不見於1940年才建造的英國本土防線,實際操作尚待進一步研究。不過,在香港戰役的經驗所見,這種設計恐怕是一大敗筆。一旦敵軍在成功接近機槍堡,可直接從瞭望塔投下爆炸物以殺傷守軍。

圖(四) 

資料來源:

1.Peter Oldham, “Armageddon’s Walls: British Pillboxes 1914-1918” (London: Pen and Sword Military, 2014), p.17
2. 1937 Royal Engineers Manua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