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81540655_2444890345723150_18482623045089

2019年12月25日                                                                          Rusty Sir @ LTH系列

由昨日開始不斷有人重提1914年平安夜,
其實只能夠反映這些人對那段歷史的無知...
無錯,1914年的平安夜的確出現交戰雙方的士兵共渡平安夜的場面,但這片段實際上反映了幾個相當殘酷的現實:
那些士兵對戰爭抱有的憧憬,是當權者長年對戰爭加以浪漫化的結果。就連中學生都知道,十九世紀是一個民族主義思想廣泛流傳的年代,戰爭或多或少被視為合理、浪漫甚至為國爭光的行為。1914年8月的時候,士兵一般以為戰爭可以迅速完結,回家歡度聖誕,因為這是當權者對他們的承諾。平安夜的到來,戰爭未曾結束。德軍在馬恩河戰役中戰敗後轉入守勢,與英、法兩軍在戰場上進入了塹壕戰的階段。然而,士兵的憧憬尚未消失,人性依舊尚存。縱然國籍令他們處於敵對狀態,但心理關卡令他們起初不容易肆意殺害敵方,反而平等視之,所以在平安夜時,大家仍然意識到對方是平凡人,故仍能夠平安相處。不過,如果把目光投向1915、1916、1917年的平安夜,就能看見戰爭如何催殘這個世代,心理關卡的逾越令他們不再顧忌殺人,他們的憧憬最終完全幻滅、甚至意識到戰前對戰爭的描述只是當權者虛構出來的幻覺,他們最終對一切失去信心,變成了海明威形容的「失落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其實是極度血腥的殺戳戰場,1914年的平安夜只是悲劇首幕的一段不起眼的插曲。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大戰,各主要參戰國有著近乎無限的經濟實力與工業生產能力去應付這場戰爭。不過,各國的軍事領導層在1914年並未對此有充分認識,故仍沿用舊有的戰略部署與戰術運用,最終導致1914年尾的膠著狀態,那平安夜就是在這個情景下發生。往後雙方開始無所不用其極以求戰勝對方,從催淚彈的到糜爛性毒氣的使用、從空中偵察演變成對城市的空中轟炸都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不斷升級,戰爭再不是前線官兵與官兵的對戰,而是一場足以影響所有參戰國軍民的總體戰、消耗戰。戰場的殘酷程度最終令部分人意識到戰爭的無意義,形成了和平主義的出現。可惜的是,即使經歷了二戰、冷戰以至各種戰爭,世界上仍然有人認為單憑武力足以解決一切問題,甚至胡亂吹噓戰爭的光榮。
更值得問的是,渡過1914年平安夜的士兵,到底有多少能夠安然回家?這是一個中學生必然會問的問題,但卻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難題。
回眸當前的一切,要作恰當的類比並不容易。人性的確可以阻止我們一下子走向極端,至少從一開始雙方都沒有一幹到底的準備。一方面,我們繼續行使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透過和平方式表達訴求;另一方面,他們也許不曾想過使用手上的武器。惟事到如今,當權者近乎蓄意的縱容令一切應有的規範被無視、心理關卡陸續被越過,某方的人性逐漸泯滅,使用手上的武器對他們來說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們肆無忌憚地壓迫另一方,反映出他們的知識水平不足令他們無法預視雙方走向極端的可怕。
我們不禁要問,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無限制的不對等武力,不負責任的當權者對社會、國際的訴求持續地漠視,到底他們想這片地方走向一個怎樣的境地?
難道社會要因為他們的無知,而要我們負出走回頭路的代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