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ty Sir @ LTH系列 (三)
【 從檔案看歷史 — 日軍眼中的日軍情報能力】
2019年5月14日 Rusty Sir @ LTH系列
圖(一)
圖(二)
筆者在拙著《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Eastern Fortress: A Mili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0-1970”、《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多次指出,一直有說法認為日軍在香港戰役擁有極詳盡的情報,才得以輕鬆攻陷香港。這個說法至日佔時候已經一直風行,幾乎成為定論。
有趣的是,筆者從日本防衛省取得的日軍文件顯示,日軍在攻陷香港後直指情報錯誤令他們吃了不少苦頭。事實上,日軍早在進攻前已察覺情報有誤。日軍第一砲兵隊司令官北島驥子雄中將在11月因沙頭角發生小糾紛而訪問當地時亦發現情報圖顯示的機槍堡與鐵絲網根本不存在。同時亦有軍官指情報圖顯示的陣地「很多並不存在」。
如果讀者認為以上只是日軍戰前的報告,並不代表日軍作戰時的情報仍舊出錯,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則資料看看日軍在攻陷香港後如何說(以下資料均從日本防衛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取得,特別鳴謝黃子傑先生協助)︰
圖一是日軍第38師團在1942年1月10日呈交有關香港戰役的回顧,當中第一段清楚指出日軍雖然在「良好的素質、編成、裝備、團結心之下面對孤立無援的守軍要塞」,「以絕對優勢兵力作戰」,但面對作戰地形險要,而且「對香港島的平常諜報相當不充分」,導致進攻面對不少困難。在此日軍清楚指出他們的情報失誤直接影響他們的作戰,與坊間所言有明顯分別。
再來比較一下日軍對於醉酒灣防線左段(即荃灣至城門水塘一段)的情報。
圖二是原本負責進攻城門碉堡的第230聯隊所使用的情報圖。紅點位置是日軍認為的機槍堡位置。圖三是日軍第一砲兵隊在攻陷香港後對醉酒灣防線進行實地調查後所繪製的地圖。相較之下,日軍對醉酒灣防線的情報雖然尚算準確,卻有不少高估的地方。更值得注意的是情報圖上尚未顯示出城門水塘確實位置與大小,換言之所使用的底圖是在1936年前繪製的(城門水塘在1936年建成),這點透露出日軍所持有的情報或有過時的可能。
圖(三)
圖(四)
接下來我們再細看同一幅情報圖的另外兩處。圖四顯示魔鬼山與鯉魚門砲台的「配備」,指出魔鬼山配備有3門達250毫米的火砲(即9.2吋砲);另外鯉魚門砲台亦配備有100至200毫米不等的火砲(大概指4吋至8吋之間的火砲)。對香港軍事史有一定認識的朋友應該知道,兩座砲台早在兩次大戰期間已經空置,火砲相繼移往他處,但日軍情報卻仍然顯示它們昔日的配備。至於圖五是日軍在12月18日登陸的地點,看過筆者上一篇介紹的讀者應該會記起此地段設有第41至54號的灘頭防禦機槍堡或機槍陣地,但日軍的情報圖卻完全沒有顯示此地段內任何一座機槍堡。這點印證了日軍在戰後回顧所指,他們對香港島的情報並不充分。
事實上,守軍在日佔時期曾經出現過一段為了找出戰敗原因而互相指罵的時期,當中製造過不少後來再沒有被提及的假說,例如城門碉堡只由一排兵力駐守是前線軍官的責任、印軍在日軍登陸後大批投降、個別守軍在黃泥涌峽內未有對日軍進行打擊、加軍酗酒並經常擅離職守等等。這些假說大多存在於日佔時期在戰俘營中製作的文件內,在戰後呈交的正式報告中已被剔除。倘若我們偏信某份文件的片面之詞,難免會有斷章取義之嫌。何況單憑守軍的文件,根本無從判斷守軍的表現。若不把英、日雙方的檔案進行細緻的比對,我們充其量只是活在「自說自話」的框框之內,無法進行客觀理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