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20195634_2671984959680353_5054435292870

2020年9月26日                                                         

120114009_2671987253013457_8105212299551

圖1. 從1959年8月4日《大公報》有關跨海大橋報道中,當時英國殖民地政府已有興建跨海大橋的打算。

「如有天置地門外 乘電車跨過大海」林若寧為張敬軒填詞的〈櫻花樹下〉,成為張敬軒成名作之餘,這句歌詞亦為不少人所好奇。起初很多人以為這句歌詞無厘頭,實質有根有據:


電車行跨海大橋,觀賞維港兩岸景色,今日聽來好像很浪漫。其實香港電車公司一早已打算在九龍建電車,而早於1894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在計劃興建電車系統之時,擬興建維港的「跨海大橋」,以連接港島及九龍兩岸,寄望跨海大橋能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物。不過,由於當年興建「跨海大橋」成本高昂,以及船隻在維多利亞港運行之時會受到阻礙,因此計劃胎死腹中。


踏入五十年代,戰後的香港經濟發展日益蓬勃,港島九龍的交通需要日殷。政府曾考慮天星小輪負荷問題,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橋計劃」。

120332756_2671989056346610_4485506046665

圖2. 就1961年的建議中,曾構想過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的出入口興建在同一樣的一位置。(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料系統)。


1956年,夏利文置業公司向政府建議興建由灣仔摩理臣山道至尖沙咀漆咸道的「跨海大橋」,大橋擬建兩層,興建費用較海底隧道計劃便宜。不過,由於經費鉅大,政府最終擱置計劃。


1959年,立法局議員屈臣又建議於堅尼地城建橋,以卑路乍街為起點,直指青洲,再於青洲建橋,經昂船洲往深水埗。不過,由於當時海軍船塢仍然運作,擔心大型軍艦不能穿越,而飛機升降有機會撞毀大橋,造成崩塌的風險,最後政府決定於1963年採用海底隧道計劃,興建紅磡海底隧道,連接紅磡與銅鑼灣。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通車。


興建「維港跨海大橋」成為香港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只剩下一紙圖則,供後世遙想當日的宏圖大略。

120123998_2671991233013059_8136390834647

圖3. 這是一張由夏利文置業公司構想的跨海大橋計劃鳥瞰圖。(資料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料系統)

參考資料:

1.  余震宇。《戰後香港寫照1945-1967》。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
2.〈摩里臣山保留期本月屆滿:港九將建跨海大橋?〉(1959年8月4日)。《大公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