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hatsApp Image 2020-09-29 at 00.36.51.jp

2020年9月29日                                                         

里斯本丸載上了1816名在香港戰役中守衛香港的士兵,踏上了往日本的艱辛旅途,但大家有否想過,在風浪與極度擠迫而衛生情況惡劣的船倉之中,那班戰俘如何渡過船上的艱苦的日子呢? 

WhatsApp Image 2020-09-29 at 00.23.29.jp

圖1.航行中的里斯本丸構想圖 (來源:Tony Bantham)

香港守軍全被拘禁在下層的1號、2號與3號船倉,而下層沒有廁所供應。船首為囚禁379名皇家海軍士兵的1號倉;船身為2號倉,總囚禁人數為1077名,包括373名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2營(Royal Scots)和366名米杜息士團第1營(Middlesex Rg.);船尾為3號倉,容納380名皇家炮兵。

上層船尾設有3個艙口,主要容納778名日軍和25名警衛,船內有一條木樓梯連接上下層,船的甲板亦有廁所設施。

戰俘被分成50人為一個工作小組,每組會由一個屬下的副官負責。3個船倉由三個指揮官分別負責指揮及管理所屬的戰俘,分別為皇家海軍中將Joshua Pollock、米杜息士團第1營高級中將Col Stewart、以及皇家炮兵高級將官Major William Pitt,而其他軍官亦需從旁協助。

根據作者Catherine Baird Williams編寫 “Dad's Story by Douglas Baird”的個人日記中,曾提及軍官需要每天為各自的組員點名兩次,而日記中的人物正是作者Catherine Baird Williams的父親Douglas Baird,為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2營的軍官之一,負責管理當時的第十七組,曾於1942年10月1日早上7時為各組員進行點名。
 

WhatsApp Image 2020-09-29 at 00.23.42.jp

圖2. 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2營的軍官Douglas Baird

WhatsApp Image 2020-09-28 at 16.16.28 (2

圖3. 皇家蘇格蘭步兵團士兵Dennis John Morley Hickenbottom(兵籍編號3054454)。可留意相中Dennis身穿黑色制服,為儀杖軍樂用。

由於里斯本丸的艙存量細,戰俘被困在以篷布覆蓋、用木板搭建的船艙之中,他們在擠迫的環境之下只能站著,他們的活動空間不多,舖位之間幾乎沒有位置。倉內只有微弱的燈光。在缺乏食物、水、照明工具等的情況下,他們只好慢慢的在倉內呆等24小時。

里斯本丸駛離香港之後,日軍曾容許戰俘輪流上到船的甲板吸一吸新鮮空氣和用廁,每次出入人數只限10人。不過,由於當時環境衛生惡劣,途中有多名戰俘身體出現毛病,嚴重的甚至患上痢疾和白喉病。

根據當時身處在2號倉中的Dennis John Morley Hickenbottom(兵籍編號3054454)憶述,「上層士兵肚瀉而「沐浴」於排泄物中,之後日軍用木板和帆布覆蓋,他們就像活在黑暗之中,呼吸不暢。」
 

參考資料:

1.    The Lisbon Maru from The Royal Scots
2.    Reminiscences from Scots At War
3.    ‘British POWs sank with the Lisbon Maru - should it be raised?’. Retrieved from BBC, 14 July 2018.
4.    Dad's Story by Douglas Baird (Edited by Catherine Baird Williams)
5.    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 Britain's Forgotten Wartime Tragedy (2006) by Tony Banh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