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據時期系列:「皇民」時代 (五)
【香取通—林蔭大道上祚願武運長久】
#用歷史角度了解今天的香港 #歷史從來都不只是歷史這麼簡單 #livethinghistory #LTH #香港日據時期系列 #香港皇民時代 #彌敦道 #香取通 #維多利亞 #香取 #經津 #磯谷廉介 #香港道路命名 #二戰 #香港歷史
2020年4月4日 香港日據時期系列
港島有皇后大道,九龍的核心幹道,相信非彌敦道莫屬。細看地圖,彌敦道貫通西九龍半島從南到北;而日據時期,佔領地政府則將這條九龍主要道路命名作「香取通」,「香取」有何意思?則要了解一下香取在日本文化的意義。
彌敦(Matthew Nathan)於1904年就任港督,對九龍發展作出很多貢獻。他提出夷平柯士甸道北面的山丘,使羅便臣道伸展至加士居道口,同時擴闊路面。1909年工程完成時,彌敦已卸任兩年,因此由盧吉(Frederick Lugard)接手。鑑於港九兩地有多條街道同名,1909年當局將九龍半島一批街道重新命名,當中包括將羅便臣道改名「彌敦道」。
1. 彌敦爵士(1862-1939)。第13任港督,任內積極發展九龍。
2. 1930年代彌敦道。與現代的煩囂相比,當時彌敦道更有林蔭大道的優雅感覺。
在彌敦任內,九龍羅便臣道多次向北伸延,但遇到加士居道口的山崗而停滯不前。1919年當局終於將山崗夷平,使彌敦道直抵窩打老道。另外,加冕道亦多次向北延長,1919年由窩打老道伸展至亞皆老街,翌年再伸展至快富街。1923年當局再度夷山,使加冕道接駁大埔道,直通新界。1925年金文泰就任港督,於1926年將彌敦道與加冕道連成一體,統稱「彌敦道」,由尖沙咀梳利士巴利道一直貫通至旺角界限街,成為九龍半島最長的馬路。
說到戰前街牌,當香港開埠時,政府很快便為這個領地的街道命名,因此街牌早已在香港島上出現。當時大多數街牌都裝設於街角建築物的外牆上,或有時候懸掛於電燈柱上。今日大家仍然能夠在中環或者灣仔等舊區的街上看到約於十九世紀末出現的街牌。
3. 約1942年香取通(原彌敦道)景況。
圖片來源:http://www.hkmemory.org/postcard/record.php?subject=district&acc_no=191&lang=cht
在香港戰前30年代設計的街牌當中,T形路牌可謂承先啟後。承先方面,30年代T形街牌設計承繼了十九世紀末的T形瓷磚街牌設計,以上英下中的方式排列形成T形外貌。這設計可說是香港史上第一次比較正式的街牌形制,並連續於30至60年代初使用。啟後方面,相比戰後款式,戰前設計可清楚看見有6個凹角,而字體亦比後來製作的大 。作為十九世紀及1960年代的中間設計,30年代街牌以生鐵鑄成,相信因當時政府希望方便道路使用者而統一街牌設計,但統一製作街牌牽涉大量公帑花費,因此決定從生產方式著手,減省成本。
至於日據時期的彌敦道,如上一篇「皇后大道轉為明治通」的同理,根據香港佔領地公示(第十二號)而更名作「香取通」。香取兩字在日本文化有何意味?香取神宮位於今日千葉縣香取市,與鹿島神宮一同坐鎮於香取海。在古代,香取海為關東東部的內海,橫跨下總國及常陸國,即今日霞浦、印旛沼及手賀沼的入口,為當年大和政權時代蝦夷進岀基地。
5. 從《香督令特輯》中可見日據時期香取通(彌敦道)分別為香取區及湊區轄下。
香取神宮供奉經津主神,從古一直受日本朝廷敬拜。從《日本書紀》及《古語拾遺》,都能看到經津主神及香取神宮的記載。經津主神被視為武神及軍神,而經津主日語為「ふつぬし」,當中「ふつ」為形容刀劍鋒利的擬聲詞,固此在日本文化亦加添刀劍神力之意。
同為內海要道,以供奉經津主的香取命名連接九龍半島南北的最長道路;在以暴力及武力取得統治權的日據時期,別具武力及祚願武運意味。
資料來源:
1. 鄺智文、蔡耀倫。《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2. 林準祥。《香港.開港—歷史新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3. 山本博文。《元号 全247総覧 》。東京:悟空出版,2017年。
4. 〈「明治」の由来は何ですか?〉載明治神宮網頁。
5. 《香督令特輯》,亞洲商報附刊,香港佔領地總督部,1942年
6. K. N. Boon. 'Numismatic Reference: Hong Kong & Macau 1846-2017 Banknotes & Coins 2nd Edition'.
7. Adrian Hodgkins. 'Britain's Kings & Queen'. Norwich: Jarrold Publishing, 2002.